边城读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读后感1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地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也许 我们不曾想象,在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凄美的爱情。爱情,同那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也使那条小溪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门也容入了社会。
边城读后感2前几天又看了一遍沈从文的《边城》,再次被文中人物的善良所感动,同时也被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所吸引… …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合上书,拭干眼泪,视线转向窗外,思绪开始飘飞……
青山、秀水、夕阳、白塔、飞鸟、虎耳草,还有那美丽的晚霞,在边城的天空上如颜料般荡漾开来,是一种宁静的幸福,同时也意蕴着一股淡淡的哀伤。
书里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子。她自幼父母双亡,由靠摆渡为生的祖父抚养长大。多少个黄昏里,翠翠独坐在山头的白塔下,看天,看云,看满枝的落花随潺潺的溪水流走,如同自己飘逝的年华。
这样的边城是美丽的,温柔而但又有几分凄凉,翠翠便是在这里平静地度过了14年,然而14年后翠翠的生活出现了转折。15岁,就在朦胧的15岁,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尽管这段感情没有任何杂质,但却比什么都要来得沉重。边城很小,世间的事也多有巧合,巧到天保和傩送俩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但翠翠对这一切却毫不知情。无疑,她是天真的,她爱上了傩送,她爱上了梦中那美妙的、悠扬的、回荡在整个山头的歌声。这歌声给了她一双翅膀,带她去寻觅幸福的方向,也安抚了翠翠那颗长年徘徊在渡口,早已厌倦漂泊的心。那时候,翠翠的生命也因此充满了希望。
可生命往往错置,幸福往往易逝,就像短暂驻留在春天的候鸟,一去不复返,只是一路上青春小鸟掉下的长不回的羽毛。
翠翠的爱情只有一缕歌声和一把虎耳草作为承载物,简简单单,然而一个音符、一片叶子又怎能承载天保死的成全呢?能吗?
无星无月,夜色很浓。夜很静,人更静,唯有那秋虫的低诉,更显寂寥。
有多少个日子翠翠没有听到傩送的歌声了?很久很久吧。傩送离开了边城,戴着一副精神的枷锁远走他乡。他怎么能忘记哥哥的死呢?他怎么能忘记那日在山头沉默的黯淡眼神呢?他怎么能忘记哥哥决意闯滩的那种绝望呢?能吗???
操劳一辈子的祖父看着那些关于翠翠母亲的烙印,沉下去又浮下来,竟在15年后与翠翠生命的轨迹相重合。她们的命运惊人地相似,这,这难道是悲剧的又一个轮回?于是带着满腹心酸与悲怆,祖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永远地离开了翠翠。一坯黄土、一副棺木、满天飞舞的纸钱……沉痛中,翠翠终于明白了一切,可惜迟了,一切的苦痛只得自己默默承受。
天保、傩送、祖父,他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或死或走离开了边城,从翠翠的生命里消失了。也许,天保是个好人,傩送也是个好人,边城里的人都是善良纯朴的,可是他们都走了,走得远远的,谁来陪伴翠翠?谁来守护翠翠的梦?谁来呵护翠翠?谁来给翠翠一生的幸福?想着想着,我的视线再次模糊了,从婉约到苍凉,这注定就是一场美丽、苍白,且永远游离的爱情。
烟水迷离,四野寂寥。只有翠翠独自一个人守着渡船, ……此处隐藏16211个字……回来,也可以视为作者的写照:无奈的等待着一个美好社会的真正到来。
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边城读后感14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读后感15天边的太阳渐渐落下,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天渐渐转黑,整个世界都浸没在黑夜中。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身处的城市没了白日的喧嚣,褪下那往日繁华的伪装,变得像个安静的大家闺秀一般。坐下来,静静地品一口香茗,放松下来感受着这大城市中难得的宁静,“烟雨蒙蒙,织起朦胧的纱帘;湘水飘飘,盈起古城的梦幻。”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么一句话,眼前不知怎地竟是浮现出沈先生笔下的那座小小边城,那座如诗般美丽而安静的边城。
初次了解《边城》是在语文课本上,那时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老师向我们大概介绍了一下主人公翠翠――那位柔美而淳朴的女孩,渐渐地对这本书起了好奇心,或者说是好奇翠翠诗意般的人生。隐隐约约记得谁曾说过:《边城》这本书写得极美,如一首淡雅别致的诗一般。当时我还嗤之以鼻,觉得那人未免有些夸大。当我大概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后,真是又惊又奇,对于与往日读的书判若云泥的风格感到十分惊讶,而同时又对《边城》这本书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为何一向禁忌爱情小说的大人们如此推崇。等到真读了这本书才知,用美得如诗来形容《边城》却也不为过。
少女的心总是敏感而又纯粹的,爱上了便是爱上了。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来得那么的突然,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荒谬而又美好。翠翠就是那么突然地爱上了傩送,一见钟情,这偶像剧里才会出现的戏码,在这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眼里看来是那么地荒诞无稽,可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在了那座梦幻的小城。翠翠从小父母双亡,打小就跟在爷爷身边与爷爷相依为命,看着翠翠渐渐长大,爷爷突然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一生并无他憾,就是放心不下翠翠,怕自己逝去后无人照顾她,于是便开始操心翠翠的婚事。翠翠自小性格内敛,心事较多地装在肚子里,情窦初开的她更是把心中的那份情愫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不让任何人窥视了去,也不向他人提及,包括从小把自己拉扯长大的爷爷。少女的脸上总是藏不住事,爷爷看着孙女长大,自然感受到了她的变化,爷爷不便点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小孙女的羞涩,他只是细细地观察,小心翼翼地探问。最后做出了认为可以让翠翠幸福的决定,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偶像剧里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女孩的戏码竟也真实地在翠翠身上上演了,傩送的大哥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对于傩送的情意,翠翠是欣喜的,而对于天保突如其来的爱意,翠翠却是不知所措。天保知道翠翠的心意后,选择了退出与成全,他选择离开,想要忘却一切,却不幸遇难。面对哥哥的死亡,傩送的内心是复杂的,他的心开始动摇,加上家人的反对,他选择了逃避,他毅然的离家外出闯荡。而翠翠却对此毫不知情,直到爷爷带着遗憾离世后,翠翠才如梦初醒明白了始末,她的内心一片苦涩,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世上最亲的爷爷,而她与傩送爱情之花还未来得及盛开就已凋谢了。一切皆已尘埃落地,故事已落幕,忧伤结束了。而翠翠也开始了她漫长无期的等待......
读了这书之后细想,却是颇多感悟,亲情的伟大和爱情的美好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这淳朴的小山村中,人性的美是那么地令人惊讶,使人心中生出一股不可亵渎之感。而人生总是戏剧化的,翠翠的一生是幸运而可悲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个爱她如斯的爷爷,她得到了两位优秀青年的青睐,她与傩送情投意合。可悲的是爷爷为她操劳而死,天保因她的拒绝离家却不幸遇难,心爱的男子却选择逃避留她一人独自守望。
虽说人生如戏,但现实终究不是偶像剧,拥有了偶像剧的狗血情节却始终无法拥有偶像剧的完美结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