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时间:2025-08-04 18:06:22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非常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己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接受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责任,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情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自己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曾经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己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己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我的建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老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该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起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老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

每次因为孩子,因为学生让自己心情变得极度烦躁的时候,我会轻轻打开龙应台的《孩子 你慢慢来》……就这样,在一个个静谧的午后,感悟书中美好的感情,感悟书中温柔的成长,我的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的文风一贯豪气,但在本书中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她细腻的文字,轻轻柔柔的将她对孩子们的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文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隽永的哲言,唯有无数次的忍俊不禁,无数次的低回温柔,无数次地用行动告诉我们成长需要等待。诚如斯语: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焦虑和急躁充斥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都在高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冯钢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传导蔓延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于是,千万家长摩拳擦掌,整装待发。孩子们收拾起童心,规范地坐在课桌前,从“你我他”到“123”而后又是“ABC”,从钢琴到小提琴而后又是琵琶古筝,从画画到书法而后又是围棋象棋……林林总总,家长用自己曾经想学的,认为孩子要学的种种课程填满了孩子的童年。结果是或许培养出很多’神童”“天才”,但很多孩子过早地被激发潜能,导致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平平……还有很多孩子因此而丧失学习积极性。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毁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毁了孩子天生的创造力。而家长无疑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而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希望自己教授的东西,学生可以很快消化,可以做到孔子所希望的:举一隅以三隅反。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期许都加在了学生身上,犹如很多家长把生活的期许都强加给孩子一样,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于是,我们这些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家长的帮凶。看着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很多人说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不如放下那条绳索,陪伴着走孩子必经的路,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现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我想当我们教育孩子能够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将获得蜗牛的世界,遇见广阔连绵的美丽风景。

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女孩依偎在 ……此处隐藏13084个字……,她的眼神总透出淡淡的忧伤。我听说她小时候也曾是“逃学大王”,职高毕业后也没能考上大学,工作辛苦,却只有微薄的薪水。我想如果让她再回到我的年纪,她是不是会选择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呢?我也常常听到看到媒体上那些负面报道,做坏事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应该做的事情。

是呀,过早地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让自己过早地去品尝苦涩。但做符合年龄的事情,却不能“慢慢来”到我们人生的终极时刻,我们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点评: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总能常读常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中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跳出了铺天盖地地对母爱的歌颂,挣脱了“慢慢来”的借口,选择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理智的分析什么时候该“慢慢来”什么时候又该奋起,虽然文笔略显稚嫩,但可贵的是她的真诚。不是模仿别人优秀的部分,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心声。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4

终于在今天有机会拜读龙应台的著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籍,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轻柔,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用她细腻的文字,轻轻柔柔的将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她也以一个学生,一个曾经的学生,表达了她对于国内教育方式的不满。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就是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态度,她尊重孩子,在她的认知中,孩子就是“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孩子的执着,她愿意等。

书中的第一章,让我的心不禁为之颤抖,林老师对王爱莲毫不掩饰的厌恶,以及他对那个可怜的穷苦孩子毫不留情的体罚,都让我为之心寒。“藤条一鞭一鞭地抽下来,打在她头上、颈上、肩上、背上,一鞭一鞭抽下来。王爱莲两手捂着脸,缩着头,不敢躲避,不敢出声;我们只听见藤条扬上空中抖俏响亮的`簌簌`声。

然后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那绿色的藤条,不仅打在了王爱莲的身上,也打在了作者的心上。周围人们的歧视导致了王爱莲带弟弟妹妹跳河的悲剧,而冰冷肮脏的河水吞噬的也并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怜的孩子。

这是龙应台童年的阴影,王爱莲幼小生命的逝去,先生冰冷的面孔和每天三小时的作业,使她害怕,她不愿意让她的孩子也去承受这些,所以她尊重孩子,她试着让自己融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让孩子去接受自己。“没说完,刮起一阵秋风,鲜红的彩带在风里波浪似地翻滚起来,此起彼落,妈妈一时呆住了,她以为自己在看一条春节鞭炮声中的五彩金龙——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是啊,谁说这不是一条龙呢?孩子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纯真,也让龙应台受益无穷。

成为母亲,让龙应台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得不牺牲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她哼的曲儿竟变成了儿歌的?她自己也不知道。或许是她第一次拥着这个小生命,把他的脑袋轻轻地放在自己胸口,感受着他浅浅的呼吸的时候,她就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母亲了吧。当若冰问她为了做一个母亲而抛弃事业时“你后悔吗”的时候,她的心里肯定也翻起了波澜吧,那句“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中,透露出的,也许就是她于母亲这种特殊职业的感受,有些东西,她牺牲的心甘情愿。

在另一个小生命出世时,她有过担心,实际上这也化为了事实,她看见安安听了人们对于弟弟的夸奖后在镜子前反复的照,“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一句句话语,柔柔的牵动了母亲的心弦,她安抚自己的孩子,告诉安安他和弟弟的区别,她就那样耐心的用自己的爱,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稳稳地,稳稳地走向未来。

漫漫人生,她有很多的时间去细心的教导他的孩子,教他们万事万物,教他们行事做人。

她并不着急,她也有这个耐心去等——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

我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平日里也爱翻看一些和我工作息息相关的报刊书籍,来充实我的专业成长。最近,在空闲时光里我品读了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每每看到书中描写对待孩子以温柔,我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温柔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是让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用心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相信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成长中也出现过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但又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附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优秀且完美,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并懂得你所有的期望。却忘记了他オ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教育孩子不要做强人,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书中写的看似都是些家常事,但其实,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网络上有句话是说,教育孩子就好比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愿我们都温柔如初,面对幼儿园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与温柔,让孩子慢慢长大,感受成长的欣喜和温暖,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这些话,愿与各位同事共勉,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温柔向前!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