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皮书观后感12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绿皮书观后感1《绿皮书》能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说实话我是有一份意外与惊喜的,当然没人会怀疑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情感细腻,缓缓道来却又充满力量与感动的佳作,然而这部影片在讨论的问题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种族主题。然而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美国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共识,所以才一直被讨论呢?
《绿皮书》里的人物设定是我认为是这个剧本成功的关键与基础,主人公托尼是一个意大利移民后裔,虽然也是白色人种,但是却也遭到同为白种人的歧视,这为他建立起对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唐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人物,身为社会身份最底层的黑人,却从事着钢琴演奏家这么一个出入上流社会的职业。当他在纽约的时候,身居豪宅,然而却也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细节就是,当托尼在被雇佣的时候,起初并没有被告知雇主是个黑人。当到了南方,这种歧视完全就放在台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馆里,演出的餐厅却不给他用餐。当唐被邀请到一个庄园里表演,受到了上宾的礼待,然而厕所却只能使用室外的。两个个性鲜明且逻辑成立的角色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编剧和导演的细心编排之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最终改变了他们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托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这也是整个电影里面托尼思想的转折点。在剧本的创作上,编剧并没有用事件而是选择了用艺术的感染力来起到这个转变作用,这种手法在音乐剧中会比较常见,在电影里则有点冒险,因为电影是画面的叙事,但凡演员的演技或者导演的分镜上略有瑕疵,这种艺术的感染力便无法体现,这种转变则会无法被观众接受,整个影片会毁于一旦。但幸好,他们做到了,他们把艺术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独一无二地《绿皮书》。
要我用一句话来归纳影片的话,就是我这篇读后感的标题:“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更像是一个梦想。我们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个人都幸福地生活着,但近年国际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欧洲移民问题,各国贸易摩擦,美国排外政策,包括这次香港的动乱,好像都在揭示一个答案:当经济下滑,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产生问题时,所有人都只会为自己而去活着。在这种时期,《绿皮书》可能会给一些人们带来感动与思考,但是并不能改变什么,就像影片中最后的结局,最终被改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但是我希望“艺术让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辉”这不只是一个空想,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被艺术感动,找到新一层生命的意义时,世界就会被改变。
绿皮书观后感2《绿皮书》,作为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获奖作品,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唐将从纽约到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举办巡回演奏,俩人根据绿皮书指南进行的友谊之旅。
我原本以为它会是特别高深难懂且富含哲理的影片,看了后才发现并不是。全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歧视为背景,但没有过于冲突激烈的矛盾表现,而是平白直叙的,还有点轻松幽默,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影片中托尼最初在一家酒吧当保安,一个富商将对他最重要的帽子放在服务员那里,托尼将帽子藏了起来,当富商找不到帽子而着急时,托尼又将帽子还给了富商,因此和他结为了朋友,托尼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或许唐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后来托尼在酒吧打了有背景的人而被开除,之后才给唐开车。唐十分高雅,非常有修养,两人在旅途中相互学习,彼此都需要对方。
唐教会了托尼很多事情,例如托尼给妻子写情书方面,不再记流水账了,懂得如何浪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类似的例子还有,托尼发现地上有一块绿色的漂亮石头,随手捡起来揣在兜里,并没有付钱,这被唐的朋友看到了,唐认为托尼的行为是偷窃,要求他去付钱,这让托尼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捡的并不算偷。最后托尼还是妥协了,付了钱。不过唐给托尼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所有麻烦都可以用拳头解决,只有尊严才能让你获得别人的尊重。唐就像托尼的老师一样,帮他慢慢改变自己的坏毛病。
托尼也帮助了唐很多,每当唐受到种族歧视时,他都愿意站在唐这一方,帮助唐。在托尼的眼中唐是孤独的,时常夜里一个人喝着闷酒,他举止得体,身着西装,而他的同胞却言语粗暴,衣衫褴褛,优秀的他使得自己格格不入,他有个哥哥,却没有主动联系,托尼希望他给他哥哥写信,但他好像在等待他哥哥联系自己,托尼说“人之所以孤独,是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很喜欢这句话,感觉自己没什么朋友,可能就是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不过影片最后结尾唐本来拒绝托尼和自己去他家过圣诞夜,但他回到家中,却发现只有自己孤独一人,他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了托尼的家。这也是托尼教会唐的一件事。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学会了很多,这个世界始终都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当我们遇到时,不要用暴力去解决,只有尊严是必胜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才是解决办法。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勇敢迈出那一步,你会收获很多。我们也要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3电影讲的是一个白人平民给黑人精英当司机兼秘书的故事,有关友谊、有关尊严、有关种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发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为时间原因,我只谈谈当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绝表演那个片段时我想到的东西。
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由来已久。电影设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时候种族歧视问题还相当严重,黑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实际上对黑人的歧视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国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拥有礼仪学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在纽约混的风生水起,跟肯尼迪成为了好朋友,但是因为他是黑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他决定去南方溜达一圈,找找刺激,让自己可以有勇气直面这些不公正——当尊严被无视,要改变的不是别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着自己的礼仪和涵养而一味退让,而是在被侵犯时有勇气反击。
而在现实中,一般大多数人选择隐忍并不是因为不想硬刚对方,而是因为刚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样,进了局子可以让总统捞自己。这中间的不少人虽然还没有取得唐雪莉一样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着跟唐雪莉一样的信念:用实力去赢得尊重,用成就去回击那些歧视、诋毁、伤害他们的人。
理智总是告诉他们,跟对方争一时口快或是发生冲突并不能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能解决矛盾,或者不能给对方以实际且深刻的打击。所以他们常常对冒犯或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却变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觉得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觉得受到不公或欺负就应该反击,选择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 ……此处隐藏7458个字……总会领班的托尼那里总能设法化解危难。雪莉用正直要求和教育托尼。当托尼在无人售货亭揣了块玉石放口袋时,雪莉严令托尼放回去;当托尼把饮料杯扔在公路上时,雪莉不容妥协地要求托尼把车倒回去,把杯子拣起来。通过一路陪伴,两个男人培养出很深的友谊和感情。雪莉博士指导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使得接到信的妻子热泪盈眶。
绿皮书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给黑人司机的工具书,他标明了哪些旅馆允许住黑人,哪些饭馆可以接待黑人等。影片用绿皮书做名字颇有意义。
电影节奏流畅,情节步步递进,戏剧的张力恰到好处,演员表演上乘,调子温暖光明。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阿里饰演的雪莉),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可惜的是维果饰演的玩世不恭,痞里痞气,粗鲁冒失,实则内心善良男主角托尼没有得奖。很佩服维果把这样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中年男人演地活灵活现。需要说的是,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优秀。
电影有个光明温暖的结尾,作为老板的雪莉开车把疲惫不堪的托尼送回家,刚好赶上家庭的圣诞聚餐,托尼开始变得文明精致了不少。雪莉勇敢地坚持了自己,挑战了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的南方社会。爱心,宽容,妥协和坚持原则,使得社会歧视有色人种的习惯势力有所退却。雪莉和托尼成为好朋友,并拜托了内心的孤独。总之,这是一部暖心的电影,艺术上乘的电影,有教益和值得咀嚼回味的电影。奥斯卡奖的加持一点不过分,我给9。2分。(豆瓣8。9分)属于绝对要看的电影。
绿皮书观后感11《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谊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
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感12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托尼和雪利的故事,是黑人和白人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故事。1962年的纽约夜总会,歌舞升平,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托尼天生的“胡说艺术”让他在此处如鱼得水。
意外的失业和业界的好名声,让托尼在捉襟见肘的时候,被生活推了一把,推到了雪利这位黑人钢琴家身边,成为了他巡回演出时的专职司机。
此后,一辆车,一本绿皮书,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开始了一段通往南方巡演的旅途,亦开启了两人人生新的篇章。一个是从不为生活设限,恣意而任性活着的白人混混;一个是内敛沉稳谨小慎微,恪守规则而活的黑人钢琴家,肤色的分明和性格的强烈碰撞,让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就像托尼第一次见到雪利弹奏钢琴曲时,眼神里的震惊。那个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曲的人,仿佛闪着光,触动了托尼的心,那一刻的他一定觉得雪利是这世间最棒的钢琴家。认识一个人,从打从心底的欣赏开始。
两人通过每日的朝夕相处和沟通下,托尼更加了解到雪利与常人不同的喜欢思考,追求平等的,高尚的灵魂,它不会因为深色的皮囊而失色。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抛去了世俗的种族歧视,形成了一次互相的救赎,给予了彼此间的平等和尊重。
那是最后一场演出,雪利在储物间换好演出服,可当他要在餐厅用餐时,却被服务生阻拦了,他们说这是旧俗是规则,不能让黑人进来;托尼看见这一幕,想要来解决,却被服务生的话触怒了,就在他要动手的时候,雪利说,“我听你的,你若要我演出,我就演出。”托尼摇了摇头,放开了服务生,“我们走吧。”他们来到一家黑人俱乐部,托尼说,“今天,你守护住了自己的尊严。”在黑人俱乐部里,雪利放下架子,融于音乐,放纵恣意,是心灵的释然。在这个平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