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书笔记1感触最深的几个篇章……
母亲的房子。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时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不断奔波劳碌。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女性,倾其一生只为那所谓不可辜负的使命,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所谓尊严而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坚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来是那么不理智,只为那活着的一口气一份情。作者说他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个是邻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断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为玩伴后一心想成为同样的人,不甘变为一介渔夫,但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亲手搭砖砌墙铸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独,香港阿小似乎拥有了一切物质,但内心的空虚还是无法被填满。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来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会为彼此曾经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个9岁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锻炼领导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玩伴,为了让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时整理历史时事大纲,为了不给家里太大负担,努力让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试分数,林林种种,既可悲可怜又似乎引人生羡。但有时,人性的漠然和诋毁,会让一个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颓然。可能会有人天生幸运,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奋斗的方向。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开步伐,愿不愿意拐弯。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身体是沉重的,但生命原本是多么的轻盈。但拥有这幅皮囊,我们不是才能更好的享受生命的轻盈,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人?在这里,你看到了谁?
《皮囊》读书笔记2一开始的一章《皮囊》就让我有种新的想法,有种灵肉可以分离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以前包括看一些冥想的书,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向内求,但是阿太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以跳出身体之外审视自己,这又是另一种体验,值得去尝试,与身体拉开一定的距离。《残疾》讲真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好几次我都看着看着就陷入自己的思维了,首先看到作者父亲残疾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也是给我很压抑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让我把这两本书联想到了一起,最近身边的好多事也浮现出来,各种的不幸,深深地无力感,我也曾像坐着母亲那样"虔诚"的求过神明,原谅我打引号,因为我确实是一个虽然相信宗教信仰力量但是更信科学的无神论者,但是那种寻求最后一根依赖的稻草的感觉我能理解,走投无路的无力感。后面作者分享了他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玩伴或者说朋友的故事,我很同意的一点就是期望值不要设的太高,有野心固然带来前进的冲劲和动力,但是也得有摔下来减震的海绵垫子,不然真的摔得疼,可能还疼得受不了,还有一点作者也是和我的做法很像,不抽烟,不喝酒,同样的理由,不允许存在让自己上瘾,能束缚住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学抽烟,不学喝酒,总算看到一个和自己理由相同的人了。
最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世界和他想像的世界的集合,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彩,无论是彩色还是灰色,甚至是黑色,都是生活和世界的颜色,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皮囊》读书笔记3放在书架中很久了,不管是电子版还是实体书,也一直没有拿起来,说实话,以前每一期都会看,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个问答,诸如此类,出版的书是,不知是时代下青年的原因,还是编辑的喜好选择,表达,描述,中心都说不上不好,但就是不能够在心里留下太多痕迹,各种风格的,漫不经意,深沉,散漫,冲动,悲呛,喜剧性,怀旧等,年龄渐长,也愈来愈难以激起涟漪。在这种个人偏见下,皮囊也迟迟未看。人生来一具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从阿太,父母,阿小,张美丽,HOPE(厚朴),生命中经过和相交的一部分人生,各人环境我,各具性格,生命之重,不在于每个人的性格思维,而在于时间时代和冥冥中命运给所有人复杂缠绕的牵扯与遭遇。
一直都很喜欢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上帝视角的小说,能将一件事情方方面面极尽详细的叙述出来,从环境到事态发展,作者操控情节又不干涉其中;另一种就是自身经历与其中想法,也许带有一些个人观点,但却已自己视角看整件事,直指内心。唯一的难度就是不着痕迹,不刻意描写,也不刻意回忆,不刻意添加
《皮囊》读书笔记4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毕竟最开始的几章写的真的很美好。
独特的阿太,坚韧的母亲,懂事的儿子。
阿太那么大的年纪心态还特别好,一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立马就粉上了她。
后来描述作者的朋友们,越看越难受,这些朋友们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开始的信誓旦旦,满怀希望。可是后来,因为一句: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之后变得谨小慎微,不愿多言,甚至不愿出门,心里落差到有的自杀。
或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随遇而安,而他的朋友们基本都是把人生计划的过于周密。
我很害怕这样的文字,毕竟现实的生活,我们大多数是按计划来过的,不谈计划,似乎你就是个不求上进的人。飘在外面,我们却无能随遇而安。
挺喜欢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的内心是:咖啡店老板对他用尺子一量,一米七不到,便很认真地打了个。他拉着我就跑,边跑边笑:端庄个毛啊。
卸下所有的伪装,告诉自己,不要端庄,做好自己已经够了,何必还要装作他人喜欢的样子。
《皮囊》读书笔记5人人都称赞《皮囊》的好,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话点评了皮囊,也概括了皮囊,名人对名人作品的评价也吸引了不少读者,为此打开《皮囊》这一书。
读者总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找到与之共鸣的地方,而后受益匪浅。那么写这些东西的文人,他们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一件事情的客观评价又是多么的清晰、全面、理解。读一本好书是在和一味伟人对话,好书的背后实则是一位拥有强大灵魂的人。
时间是有力量的,它会沉淀内容,那些我们还未触及的生活,这些我们永远做不到切身体会的情感。
几次他想我想急了,大清早在楼下不断叫我名字,通常写稿到凌晨五六点的我,睡眼惺忪地起身,走到楼下,发脾气地说了他一通,让他别再吵我,然后摇摇晃晃地回房间去睡,但第二天,他又一大早叫我名字。——《皮囊》
有时我会想,是不是每一位年迈的老人都会做着无比重复,让人心生厌倦的事。他们的行为变得迟钝、思想变得简单了,每天做着该是生活,却又比生活更干脆的事。他们退化成了孩童 ……此处隐藏4463个字……大城市,行走在高楼大厦间,那里才好玩。他们偶尔还会距离:某某同学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然后,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气笃定的好像王子工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传销”,学校或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给孩子一个定位,给他们描述一个美好的将来,直到孩子认为那就是他应该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终呢,有多少孩子最后发现那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直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活的踏实,才不会“错位”。
《皮囊》读书笔记12生而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点,每一副皮囊下的灵魂又让你我各不相同,灵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来折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
处于浮世,常常觉得忙、茫、盲,人生这份答卷不是单选题也更非多选题,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份连问题都没有的综合分析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与现实对抗无数回合,因为我们都不甘于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许我们只是用忙在逃避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那个问题,一旦停下来,会不断的拷问自己,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有时候又因为太过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灵魂折磨得残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灵魂囚禁着皮囊,让生命变得厚重,而这份厚重感常常压的我们快要窒息,也因这份厚重感,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后来,会发现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来越会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变得越来越会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个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为什么时光这列车一定要开得这么快,为什么还要有各自那么多分岔,我不知道我们这么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许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静默的人,内心里肯定和我一样地潮汐...
《皮囊》读书笔记13《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皮囊》读书笔记14《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应该被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集,因为他既具有小说里那种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现。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以一种平平淡淡的文笔写出的,然而这里面的感情,这里面的沧桑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全书开篇故事就写到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样的生活观作为一个年轻的读者,在我看来,在不明所以中带着些难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书之后又好像懂了一点: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无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关乎生命的一种独特见解,我想我可能还需要不少时间来体会。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直击内心的语句:
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我可以看到,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我们也假装不知道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的身体,比邻而居。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盛放。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语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皮囊》读书笔记15支撑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间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阅历和思想。这本书从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时,深受触动。再到后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时,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我们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学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撑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披着这幅皮囊做过什么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吗?悔恨自己选择度过少年,青年的方式吗?未来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撑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对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触,虽然此书的后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书值得多读几遍!
文档为doc格式